桓臺施工技術發展歷程
時間:2015-3-16 9:57:47 來源: 【字號:
大 中 小】
桓臺建筑業歷史悠久,多年來沿用傳統的手工工藝建造出眾多造型別致的建筑物。如隋、唐時期的隋文塔、開元塔,巍峨屹立,氣勢雄偉,為遠近登眺游賞之所。同一時期所建的華嚴寺、興福寺等,均屬磚木結構,亮瓦花脊,斗拱飛檐,浮雕、透雕,玲瓏精致,彩繪祥云蛟龍、瑤草瓊花,技藝之高實屬罕見;泥塑佛像,造型各異,情態有別,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堪稱佳作。元至元二年(1266年)建縣城儒學(文廟)、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新城北門外北極廟,此二項工程雖全系人工運料,手工操作,其建造工藝之精亦屬上乘。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新城王家在新城南門外建“四世宮!贝u坊,為磚石結構,石砌基座,磚砌坊體多拱門三洞,兩側低、中間高,上由三個并排歇山式坊頂覆蓋;坊頂仿木斗拱飛檐,八跑花脊,飾龍吻垂獸,磚雕石刻,雕鏤精工,浮雕透雕,生動逼真,體現了桓臺建筑工匠的精湛技藝。
清末民初的民間建筑,主要是土木結構,工藝均簡單。索鎮高家、新城馮家等紳商富家的庭院建筑是由廳房、平房、廂房、大門等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或大套院,個別的兼置樓、閣、亭、榭,布局復雜。這些建筑多系磚木結構,或三柱落地,或五柱落地。墻體大部以磚砌筑,或磚包皮內砌以土坯,內墻以白灰抹面。門窗為木質方格或拼花、雕花構成,并涂以油漆。檐櫳雕飾花卉、鳥獸圖案。同一時期,桓臺工匠以手工操作承建了眾多的帶有西方古典建筑色彩的天主教堂,如境內邢家教堂、周村韓家窩教堂、張店杏園路教堂等。這些建筑在技術上沿襲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在格調和造型方面又仿效西方古典建筑手法,建造出中西參半的建筑物,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
施工技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自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在小城鎮和農村建筑技術仍停留在舊的生產力水平上,延續著傳統的以土、木、磚、石等為基本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的舊技術體系。而桓臺人在濟南、徐州、西安等地開辦的諸多營造廠,卻突破了建筑技術遲緩發展的局面,先后引進了國外新的技術經驗,運用了新材料、新結構等,形成了微弱的新技術體系。在建筑施工中,施工測量先是以“水平”、“旱平”為據,后普遍采用了較精密的水準儀、經緯儀。大型、高層建筑的基礎工程由挖地槽、填灰土或砌石發展為打木樁或梅花樁然后砂漿澆注。砌磚工程雖仍是手工勞動,但砌筑技術諳熟,砌磚質量高超,許多磚石工程和磚石拱券工程,也以砌筑工整、券形準確、灰縫均勻美觀而著稱。高層建筑的垂直吊裝,最常用的是人力升降的絞磨抱桿等。高層工程架設腳手架是困難的,架工們運用杉木、竹竿、麻繩、鐵絲等簡易材料,創造了許多奇巧的搭筑方式,架立起牢固、實用的腳手架。裝飾工程也獲得較高的施工質量,磚雕、石刻、木裝修、油漆飾面、水刷石、刷砂、拼木地板、玻璃飾件等,通過技術工人的辛勤勞動,創造出優秀的作品。濟南的陸軍醫院樓、基督教青年會樓、成豐面粉廠的車間樓和徐州的紅十字會禮堂、教堂、快哉亭,以及散布在濟南、天津、西安等城市的高級住宅和公寓等,都凝結著桓臺建筑工人在建筑工程和裝飾工程上出色的工藝成就。
建國初期,仍沿用傳統的技術和工具進行施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建筑結構的科學化和施工技術的現代化。1963年,桓臺建筑業開始向著施工機械化發展,先后自制或購置部分建筑施工機械。上世紀80年代后,大跨度、高層次、混凝土構件、框架結構和鋼屋架結構等建筑物大量出現,對施工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桓臺的建筑業相繼購置了眾多的施工機械,向著施工現代化大踏步邁進。
關鍵詞:||
山東新城建工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電話:0533-8880818
地址:桓臺縣新城鎮城南村漁洋路2號 郵編:256403 E-mail:sdxcjg@163.com
魯ICP備09071976號-1